純屬個人 【寫入心理學的那些歌】

其實音樂也很心理學,怎麼聽得出呢?

先來介紹林宥嘉的感同身受,這張專輯發行於2009年,專輯名稱叫做【感官/世界】。音樂創作是件很奇妙的東西,除了要有美妙的旋律之外一定要再加上一種讓人感同身受的歌詞。而一首好的歌詞除了可以療癒療傷之外,同時也記錄當時創作者的心境或者是聽者某個時刻最深刻的關鍵鑰匙,而感同深受記得。為何要選「感同身受」這首歌來做為開場呢?因為這首歌是有名的作詞大師「林夕」填詞的。如果了解林夕寫詞的人,應該都會知道林夕寫詞絕對不是那麼簡單,除了深刻的詞意以外,林夕的詞往往帶出更多讓人發想的空間。像「感同身受」這首歌就是最好的證明。

以心理學的角度,「感同身受」應該歸為「同理心」層級

而同理心卻又建立於哲學上的認知,透過共通的認知,去做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理解對方的處境。一首歌如何唱出「感同身受」的完美情境,我想也只有林夕才能寫出這樣有深意的歌詞,一開始透過用問問題的方式,獲得大家的共鳴之後,再丟出一個換位思考的句子「你怎麼能挨過,如果那個是我,可能比你更失落」。然後再跟你說「我想說,每個人都差不多」然後用歌詞告訴著聽者,你經歷過的,也許與我不盡相同,但是我們一樣擁有著快樂與痛苦。透過同理的角度,去撫慰聽者的心。

每個痛苦快樂,基本上都是「日常」也是「無常」

這首「日常」出自於田馥甄的專輯【日常】。有別於林夕詞派深意需細嚼慢咬內化的過程,藍小邪詞派的總是比較以旁觀者帶著輕鬆呈述著事實。可以聽田馥甄(我的女神)的「花花世界」及「超級瑪麗」。而「日常」帶出了另外一種不同角度的同理,告訴著聽者,其實那些傷心難過快樂,都只是生活的日常,是必定也是偶然。歌詞主詞開始的第一段呈述著我們可能經過的那些事兒,像「擁有的,失去了」、「期待的,全都落空了」、「喜歡的,不再愛了」透過這些,是人都會經過的事做開場白。然後在副歌的時候,告訴你,以上經過的也許是人生的無常,也或者是人類的日常。所謂的人類的日常,就是你跟我一定會經過的。

學習將無常視為日常,無常是偶發日常則是必定

進入歌詞的主詞的第二段,開始呼應了主詞的第一段,像是「失去了,不要了」、「落空的,不再惦記了」、「不愛了,就愛別的」。寫詞者第用第二段的詞告訴聽者,你可以擁有比較有力量的選擇,所謂的有力量的選擇,就是轉換主導的位置。當真遇見這些事,你可以有不一樣的認知去轉換那些讓你覺得不平等的或者是難受的經過。而人生的無常,通常不是自己說了就能算了。如果可以將無常學習轉化成日常,就能將被命運主導的位置,轉換成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導者。

從「感同身受」到「日常」,聽音樂發想心理學的那些

音樂除了能治癒我們,也同時可以發想另外一種思考。像藉由這兩首歌,稍微用了一下心理學的角度,去聽音樂,就會發現原來歌詞的涵意遠超過我們所理解的可以那樣的深,而人生的事也許也並不是我們人類的小腦袋就可以想的透徹的,但透過音樂,也許思緒會變的更清楚也說不一定。

以上心理學言論純屬個人觀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